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2021年4月25日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2021年4月29日

 

第一部分 建设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文件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文件指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

        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本项目的建设可建立健全学院智慧校园平台,建立基于同一数据标准的职教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数据伴随式收集和集约化管理,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管监测、评估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支撑。

第二部分 主要特点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它综合运用智能感知、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校园物理环境,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云物大智”是其主要技术特征。

2.1 多维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应“点、线、面”结合,突破“时间、空间”局限,构建具有多维特色的智慧校园平台。

图:“多维”智慧校园理念

2.2 支持三端互联

 智慧校园建设应实现 PC 电脑端、移动端和自助终端的三端互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实时获取,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手段。

2.3 智能感知校园

集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IT/DT 技术,实现校园门禁、访客登记、校园安检、智慧迎新、教学巡查、智能查寝、成绩自助打印终端、智能考勤、校园巡更等物联网应用,构建智能感知校园。

图:智能化应用场景

2.4 平安节能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人防”、“物防”和“技防”等多种手段,以实现校园的平安、避免各种事故发生为目的。在人防和物防的基础上,增加视频监控、报警等分散式的安防系统,并与学校的管理业务应用无缝集成,增加防范的全面性,满足校园的安防需求。同时实现节电、节水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结合,打造节能校园。

2.5 可配置可组合

 模块化技术架构:基于 J2EE 架构,采用国际 SOA 技术,模块化编程,功能模块可快速构建组合,通过灵活配置满足业务需求;在灵活满足二次开发和定制开发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平台整体架构,实现业务系统稳健运行及持续扩展;支持平台快速构建、系统快速构建、模块快速构建和功能快速构建,实现新建、删除、拖拽、移动、组合、拆分、更名、排序等功能。

2.6 多种身份识别

智慧校园应建成校园唯一的、权威的身份认证平台,提供账号密码、二维码、人脸识别、一卡通、短信验证码、指纹、身份证读卡等多种身份识别方式。

2.7 提供开放接口

       智慧校园建设应考虑类似课表查询、成绩查询、通知公告、考勤数据、学籍数据等标准数据接口,满足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终端、第三方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功能集成需要。应详细描述接口类型、方法名称、参数、调用权限等,并提供说明文档。

2.8 基于流程配置

        流程再造及可视化配置:面向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打破学校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零代码的方式重新设计学校管理过程,从整体上确认学校的业务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

2.9 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新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之一,基于成熟的校园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班班通”、“资源

人人通”,为师生提供流畅的资源平  台和教学平台,激发教师信息技术教  学的创新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10 满足教学治理需要

智慧校园建设应以教务管理为基础,打造具备教学管理、巡课、听课、评课、考勤、监测、评估、诊断与改进能力的综合型智慧校园。

2.11 满足校园生活需要

智慧校园建设应支持学校大型活动的报名、开展等全程跟踪报道,实现直播、录播、点播、打赏,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同时还应提供移动支付、考证报名、洗衣、饮水、就餐、超市、二手市场等方面的智慧应用。

2.12 满足校园文化需要

智慧校园建设应以支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为基础,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具备互联网德育功能的智慧校园平台。

2.13 支持多校区管理

 “多校合一”管理模式:通过多校区管理模式,可以轻松掌握各校区的状况,辅助各学校精细化管理、高效作业,畅享智能平台,达到软硬件一体化集中化的平台。

2.14 支持中高职衔接

 “3+2”管理模式:多数高职院校存在 3+2 或 5 年一贯制招生模式,学生的学籍就存在中职、高职两套,。智慧校园应支持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平台。

2.15 具备二次开发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应基于成熟的产品,满足不低于 80%的业务应用,其余 20%可提供快速的二次开发与定制开发服务(如:学籍卡、成绩卡、发票等);并依托项目实施与服务云平台透明化、规范化管理二次开发与定制开发需求;采用合理的方式快速完成产品升级部署。